新奥尔良Drupal大会商业峰会手记

  • by michael - Wed, 05/11/2016 - 05:07

语言、文化加上经验上的限制,本次在新奥尔良的Drupal大会的商业峰会上很多讨论我并没有完全理解,但因为基础薄弱,偶尔刮到的一些关键词可能也受益匪浅,所以就在博客中把东鳞西爪的闪光点记录下来,与大家分享,也让自己加深一下印象。

- 美国与中国的小时单价差异很大,有外包空间:发达的大城市的Drupal开发的小时报价可能会到230-250美金/工作小时,其他的中西部地区大约在150-180美金/工作小时。这和中国的20-60美金有数倍的差距,所以外包的空间还是有的。

- 美国Drupal Shop不愿意外包给中国Drupal Shop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沟通的障碍,比如会上大家一致认为,日本人和印度人很少说No,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No的,我跟他们解释说,在中文里面,我们会说:‘是的,我不同意’,但英文却应该是’ No, I do not agree.’。也许一个常驻美国的彻底明白两边文化的团队可以帮上忙。

- 经常性收入还是讨论的热点:多数讨论和往年一样,如何收取客户的升级和维护的费用,从而实现可以预计的收入。很多人认为项目未必挣钱,但却是经常性收入的导入的机会。当然我认为经常性收入是由客户的类别决定的,有些客户无论怎样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。有人推荐好书了,名字叫Predictable revenue,已经是讨论经常性收入有用的书吧。

- 大部分的Drupal Shop都是多少人的公司呢?其实超过百人的都是少数。大名鼎鼎的Lullabot也只有50多人(貌似他们的年销售额是7百万美金),现场统计的结果是超过半数的公司是10-25人左右的团队。OSforce正是这个梯队里面的一员。

- 今天听到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关键词是:Inbound Marketing,没有找到标准的翻译,但我想我已经很好的领会了他的意思,那就是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,其实国内的大部分的Drupal公司也都是这样的,坐等生意上门,当然你要做很多软性的宣传,吸引你需要的客户,姜太公的功课可没少做啊。

- 商业工具也有很多讨论,貌似技术公司都很偏爱工具,SalesForce被提了很多次,但我觉得工具不要过度,最好略有不足,留给人更多的空间和自由。当然选择什么样的工具也会和公司文化有关系,所以工具的选择往往不是技术人员决定的,而是CEO或COO决定的。

- Inbound Marketing中的首要手段一般都是内容营销,如何产生内容的,发动群众其实是不错的办法,也许还可以付给自己的员工钱来生产内容,当然本职工作还是要先做好。

- 老板是一群很苦逼的人,让他们聚一下,诉诉苦是很有必要的,有一个聚会叫owner camp就是干这个的(会上有人推荐),也许需要在中国发展一下,不是发展关系的EMBA那种,是倾诉,懂吗?当然除了倾诉,的确是可以交流很多创业与管理的经验,但千万不要又理解偏了,不是那种吹如何挣钱的那种,其实挣钱不需要讨论,需要分享的是痛苦的过程中的经验。

- 还有一个老板今天分享了,你做为一个管理者,你要合理分配你的时间,你是work in your company还是grow your company,其实这个idea可以从Peter Drucker的管理学的经典里面读到这些理论,当然如果用中国的顺口溜那就是“不要只低头拉车,还要抬头看路”。

- 当然还讨论了人事问题,我比较喜欢他们说一些专业方法,比如有问题的人需要参加公司的improvment plan,above the line/below the line call out,具体的细节大家wiki一下体会吧。

最后补充一点,在Business Summit结束的时候,主持人问谁可以把大家脑力风暴的手稿拍一下分享给大家,我就主动请缨了,这是链接,虽然你可能无法获知那个人具体在讲什么,但也许可以带来灵感,这也是交流的一个好处。